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06 点击次数:58
1938 年 9 月 10 日,在安徽青阳驻守的第二十集团军总部,下达了一项极为秘密的任务。此任务要求工兵少校参谋胡致周,带领见习参谋张代福、黄士伟以及独立工兵十八营的一个排,悄悄潜入梅埂到江岸之间的那片真空地带。他们需要先精心铺设好地位,拉上一道道铁丝网,接着再全力构筑起煤炭山炮兵阵地。
11 日的晚间,行动小组顺利抵达了梅堤。他们在老娘娘庙附近那狭长如鹅颈般的地带布设了地雷,同时还设置了铁条网。由于两侧都是沼泽污泥,敌舰难以顺利通过,陆军方面也难以展开行动。而这鹅颈地带,恰恰是大江通往煤炭山的必经之路,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
煤炭山原本叫馒头山,在南京还未沦陷之时,此山上有四家由官府持股的大煤矿,每天能产出三万多吨煤,拥有两万多名工人。在山的下方,有一条轻便的铁道,一直延伸到上江口,长度大约五公里,专门用来运输煤炭到江岸,以供过往的商轮燃烧使用。
煤炭山山峦连绵不绝,遥遥俯瞰着大江。此地对于炮兵的监测以及射击来说极为有利,原因在于其井矿纵横交错,并且还具备作为防空防炮的天然坑道这一优势。
当晚,行动小组开展作业之际,大江之上正有敌舰在游弋巡逻,它们不停地发射着油光弹,或是开启探照灯,借助那强烈的光束来监视着岸上的每一项活动。
工兵于黑夜之中展开摸索作业,他们手持圆锹奋力刨土,打桩时用麻布将锤头包裹起来,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声音,防止被敌人察觉。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,然而行动小组毫不畏惧疲劳,日夜不停地赶工,最终在 9 月 13 日拂晓时分顺利完成了任务。
在当天破晓的时刻,行动小组完成工作返回老娘娘庙的驻地。突然,他们看到江面上火光极其旺盛,就好像是白天一样。敌舰的马达发出轰鸣之声,声音震耳欲聋,紧接着,大炮的轰鸣声、机枪的射击声以及日军的呼啸声,从远处渐渐靠近过来。
天刚蒙蒙亮,日机就盘旋在了头顶上方,不停地俯冲投弹和扫射。那炸弹和破片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,步枪子弹也从四面八方如雨点般飞来。行动小组已然被日军围困在了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湖畔洼地之内。
行动小组凭借湖埂与日军展开了极其激烈的殊死战斗,直至子弹全部用尽、人员全部伤亡。工兵排的张排长以及五十多位士兵,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,没有一人得以生还。参谋胡致周的脚受了伤后跳入湖中,躲藏在芦苇丛里,到了晚上趁着潜水成功突围而出。
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最终就只剩下黄士伟和张代福二人。在他们朝着一个山头跑去准备躲避的时候,张代福的右腿不幸被机枪射出的子弹给洞穿了。接着,张代福走到堤埂处,然后坠入了湖中,而湖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,刚好能够起到隐蔽的作用。
黄士伟迅速跳入芦苇丛里,以躲避正顺着堤坝迅猛推进的日军骑兵。到了傍晚的时候,日军逐渐远去,枪声也变得稀疏了许多。黄士伟下到湖里,把张代福托举起来,此时的张代福浑身是血,面色惨白,仅存着最后一丝气息。
黄士伟用力将衬衫撕破,小心翼翼地为张代福裹住伤口,随后又迅速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,给张代福穿上。然而,即便如此,张代福依旧身体冰冷,颤抖个不停。黄士伟紧紧地将他抱在怀中,试图通过彼此的体温来取暖,渐渐地,张代福才开始缓过劲来,身体的颤抖也逐渐平息。
张代福的创伤带来的疼痛让他难以忍受,他呼喊着让黄士伟给他水喝。然而,那野外广阔,秋风凛冽,荒村一片灰暗,去哪里能弄到水呢?黄士伟只得劝说他再忍耐忍耐,叮嘱他绝对不能喝冷水。
黄士伟同张代福在那芦苇地中苦熬了整整一整夜。待到 14 日天刚蒙蒙亮之际,他背起张代福朝着有房子的岸边缓缓走去。随后,在一间历经劫难后侥幸留存下来的民房中,找到了几件破旧的袄子和夹裤,这才得以换上了便装。
黄士伟再度在那破败的屋子中找到了一只瓦壶,壶内还存有半碗残茶。接着,黄士伟把这半碗残茶都递给了张代福,让他喝下。张代福随即仰头,将那茶水一口气饮尽,仿佛生怕遗漏了哪怕一丝一毫,连茶叶渣都没剩下,全部被他喝了个精光。
因为日军尚未完全撤离,黄士伟和张代福不敢贸然出去。他们依旧藏身于芦苇地之中,艰难地熬过了三个漫长的昼夜。在芦苇荡里根本无法找到食物,幸好湖内的野菱长得肥嫩,于是二人便采摘野菱来填饱肚子。
9 月 15 日的下午时分,有一位老妇人缓缓路过那片芦苇荡。就在此时,黄士伟向老妇人发出了求助。老妇人凭借着敏锐的听觉,察觉到黄士伟带有异乡的口音,进而猜出他是被包围的川军。老妇人自己忍受着饥饿,不曾进食,却满怀热情地给了他们半盆稀饭,并且还十分虔诚地为他们念了好几遍“消灾经”。
夜幕降临后,黄士伟肩负着重伤的张代福,步履维艰地沿着湖边前行。途中,时不时能听到从远处传来日军骑兵的马蹄声响,以及伪军举着火把、叫嚷着四处进行搜查的声音。
曾有一回,日军手持刺刀从他们隐蔽的芦苇丛旁经过,那些鬼子高高举起刺刀朝芦苇丛接连刺了三四下。那锋利的刀尖好几次差点儿就刺到了黄士伟,幸亏他们藏身的位置极深,要是不然的话,当场就会沦为刀下冤魂啦。
还有一回,他们刚隐匿到一片芦苇荡当中,鬼子就着手点火去烧芦苇。那大火借着风势迅猛地燃烧起来,一大片芦苇被烧得火光耀眼、浓烟升腾。黄士伟背着张代福奋力奔逃,躲进了一处齐腰深的湖水中。
然而大火迅速袭来,眼见着它就要逼近跟前。在这绝望的时刻,忽然一阵狂风呼啸着朝反方向吹去,大火随之改变了方向,烧向了另一边,藏身于芦苇荡中的黄士伟和张代福再次逃过了一劫。
这般搜捕持续了一段时日,日军彻底远去且毫无声响之后,黄士伟再度背起张代福,继续顺着湖堤前行。他的双脚已然被荆棘给刺破,腿上被划出一道道血口,流淌下来的血已然凝固,腿脚处火辣辣的疼痛正逐渐变得麻木。
夜半十二点的时分,黄士伟将张代福背到了一个渡口处。就在这时,他们忽然听到了湖面传来的水声,紧接着,一条小船缓缓转出。正在放网的那位渔民瞧见了已然精疲力竭的他们,于是渔民赶忙将小船划到岸边,接着把他们给拖上了船。
渔民巧妙地用一块油布将张代福遮住,让黄士伟假扮成自己的助手。接着,两人齐心协力地划动船只,让那小小的木船如同蛇一般在湖沼港海的芦丛间穿梭。他们全然不顾枪林弹雨的威胁,也不理会敌艇探照灯光的监视,凭借着顽强的意志,成功地穿越了日军枪炮火力所设下的严密封锁。
16 日破晓之际,那艘小木船顺利地冲破了日军的封锁线。幸好一路上日军未曾进行拦截和搜索,要是他们遭遇了日军的拦截,那可就无法穿过日军的封锁区了。黄士伟与渔民齐心协力,将小船摇到了川军的驻地,至此,他们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解救。
这位没留姓名的渔民,大概四十岁左右,有着粗粗的眉毛和大大的眼睛,脸上还长满了络腮胡。黄士伟向他表达谢意时,他激动地说:“你们川军从很远的地方来到皖南,就是为了抗日打鬼子,那可是有成千上万的官兵都献出了生命啊。你们拿自己的鲜血来保卫我们,这么点小事儿是我们理应做的,我们得感谢你们才对呢!”
就在这个时候,旅长恰好走过来询问情况,看到了这位渔民。他让勤务兵给渔民奖励了 10 块钱。渔民面带微笑地说道:“我才不稀罕你的钱呢!我来找你可不是为了钱,这种小事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呀。”
旅长再次询问起渔民的姓名和住址,然而他只是面带微笑却不做回答,接着迅速解开舟船、挥动船桨,神态悠然地离去,仅仅在眨眼之间,便已然消失在了那广阔的湖面上……
此次行动中,约 60 人的行动小组,仅有 3 人成功突围。黄士伟携带着受伤的张代福,历经了三天三夜的艰难险阻,三次险些命丧敌人之手。最终,是皖南的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,把他们带出了包围圈,要是没有这援手,那顽强的战士恐怕难以逃过此劫啊。
这是一段极为惊心动魄且宛如死里逃生般的经历呀。在 1938 年 10 月这个时候,黄士伟把这段经历精心写成了“梅埂突围记”这样的记录文章呢,随后便刊登在了《前线》杂志的第八期和第十期上面。而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,后来又被载入到了《川军在皖南抗战史实》这本书当中啦。
黄士伟毕生都难以忘却此次惊险的突围情景,也难以忘却那牺牲的五十多个弟兄们,更难以忘却热情似火的皖南人民。每当他回想起这段关乎生死的经历,他总是情不自禁地落下热泪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